10月19日,由沙钢集团、东南大学、铂莱国际智慧和江苏省特检院张家港分院共同完成的“重载无人行车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权威鉴定: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调度、防摇、AI扫描识别等核心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鉴定会由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组织,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蒋莉主持会议。
鉴定委员会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担任主任委员。
沙钢集团副总经理蔡振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李世华、铂莱国际智慧副总裁赵文庆、江苏省特检院张家港分院副院长张卫斌等项目完成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沙钢集团副总经理蔡振明首先致欢迎辞,他表示沙钢集团从2010年开始与铂莱国际智慧、东南大学合作开展无人行车技术研究,一直走在国内钢铁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前列。“重载无人行车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是沙钢集团科技创新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沙钢带来了技术、管理、应用的全方位提升,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沙钢也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为推动钢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四方携手:攻克智造卡点 助推产业升级
鉴定环节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主持。
铂莱国际智慧冶金板块总经理刘进波、沙钢集团智能制造项目办主任王朱涛分别作工作及技术总结报告、用户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李世华作为参研单位代表发言。
重载行车是钢铁、有色、发电、港口等行业生产搬运的重要关键设备,长期以来存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招工难、作业效率低、安全隐患大、设备故障多等棘手难题,极大的制约企业智能制造和高质量发展。
沙钢集团、铂莱国际智慧、东南大学、江苏省特检院张家港分院联合攻关,进行“重载无人行车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发了具备智能识别、自动装卸、精准防摇、行走定位和智慧调度的重载无人行车装备,助力企业智能制造提升和降本增效。
专家们详细听取了项目组所作的科技成果汇报,审查了相关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解决了重型物料搬运无人化、多行车高效协同调度等“卡脖子”难题,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行车协同调度、大视域高精度三维扫描识别定位、欠驱动柔性牵引自适应防摇控制3项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四大关键突破
多智能体协调调度,强大脑:成功研发了多智能体在线协同调度系统、长链条协同调度算法,具有融合 MES、WMS的功能,实现了生产流程中多场景、多库区、多任务、多行车、长链条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和协同调度,实现单跨多达6台行车的智能调度。
大视域3D扫描定位,明其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AI视觉识别融合技术,通过海量点云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自适应识别多种物料和载具,并准确感知物料重心和堆放载具中心,实现了识别时间小于18秒的快速识别,以及识别精度小于45mm的精准识别。
自适应电子防摇,健四肢:针对在变绳长、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抑制摇摆效果不好的难题,成功研发了欠驱动柔性牵引自适应防摇定位耦合控制器,采用输入整形器技术,实现了小于0.4°的防摇精度。
多数据融合AI异常诊断,智诊断:针对重载行车运行故障率高的难题,成功研发了无人行车主动安全监控及故障诊断模块。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整个行车运行状态的数字化、三维可视化、行车运行区域无人化以及故障自主诊断和报警,故障率降低70%以上。
丰富应用案例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沙钢酸轧车间原料库、沙钢热卷二车间板坯库、日照钢铁ESP成品库、冷轧原料库、信发集团炭素焙烧车间等项目、200多台套无人行车,全面实现行车无人化运行。库区实现减人90%,运行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
铂莱国际智慧副总裁赵文庆对此次全面、深入的鉴定工作及取得的鉴定成果表示衷心感谢,对沙钢集团、东南大学、江苏省特检院张家港分院在长期合作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希望未来继续携手努力,积极探索智能化、无人化应用场景,共同为推动智能制造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鉴定会前,鉴定专家一行考察了沙钢集团多个无人行车应用现场,对无人行车落地应用实效给予一致肯定,特别是热卷二车间板坯库快节奏生产环境下无人行车高效运行的场景,引起专家们重点关注与高度赞扬。
无人化、智能化浪潮奔涌,铂莱国际智慧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携手更多行业生态伙伴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引领钢铁、有色、发电、港口、建材等更多产业迈向更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未来!